close
    最近北部的天氣讓人很悶,陰雨綿綿,郊山之旅又中斷了一段時間,聽說中部天氣好的很,不如返鄉探望老人家,離開北部,果然天氣跟著好轉,返鄉途中,忍不住唸了老婆一下,當初本想回中部發展,就是因為她堅持,所以在北部定居,離鄉背井在外地自立更生,其實還是蠻辛苦的,跟她說將來退休後,我一定要回中部養老,她說要回中部養老自己回去,算了,暫時不跟她計較,等到老時再說吧。

    中興新村是我小時候成長的地方,是台灣省政府辦公特定區域的統稱,並非傳統地方自治的村里名稱,位於南投縣南投市,在我過往認知中,中興新村有三個里,分別為光華、光榮及光明里,村中除山坡地外,全部是省府辦公處所及宿舍區,無私有住宅。或許已經習慣她的環境,沒甚麼特別感覺,不過對很多外地人而言,還把她當作風景區參觀呢,確實,她真的是一座充滿綠意的美麗小鎮,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,這些年環境改變了不少,但唯一不變的還是她的綠意盎然。

    小時候是住在村內省府員工宿舍。隨著父母離開省府到外縣市政府服務,宿舍也歸還,雖然在他處買了房子,但父母還是喜歡中興新村的環境,就在省府辦公區附近自行買了一間房子(因為是我返鄉住的地方,就稱為老家吧),先是作為度假之處,隨著父母退休現在則為養老居所,嚴格說來,老家只能說是位於中興新村附近,老家已是屋齡十幾年的房子,為四層樓的歐式花園洋房,不過我覺得原建商施工品質不錯,整體看來還算新穎美觀。



    老家是以筏式基礎連接六棟建築物的集合住宅,與鄰居共用前方花園,為什麼要特別提筏式基礎,因為這樣子的結構,讓老家安然度過921地震的洗禮,地震當時,老家附近很多二至三樓的建物都成了危樓,而省府辦公大樓更倒了將近一半。筏式基礎的作用就像船浮在水面一樣,在地震來臨時,不會完全承受地面左右搖晃的力道,不過也因此,當時地震後,房屋主結構與前方庭院分離,產生約五公分的高差及距離,維生管線(水管、瓦斯管)全斷、庭院圍牆全倒,不過結構體安然無恙,聽說很多鄰居的電視櫃全倒,當時我們全家散居台灣各地,地震當時並未居住其間,父母原本以為位於南投震央附近的老家大概難逃一劫,結果出乎意料,連電視櫃也以位移45度的方式屹立不倒,倒省下了買電視的錢。



    早已整修好恢復生機的庭院,右方琉璃瓦門,就是社區的汽車共同出入口。我每次都跟老婆說,台北的生活空間及居住品質比這邊差多了,同樣價錢,這邊可以住豪宅,在台北只能住小公寓,不過有點必須承認,這邊的房價幾乎只會跌(折舊)不會漲,哪像台北現在越老的房子越值錢,有一好沒兩好。



    清晨一早騎著腳踏車四處晃晃,這是省政資料館後方的林蔭步道,在其他地方常可以列為景點的林蔭步道,在中興新村卻是俯拾皆是,難怪省府退休的員工雖然多數在他處已有置產,但都不想離開此處老舊的宿舍,願意在此終老一生。


這是省府大門漂亮的耶林大道及圓環鐘樓,附近有大草坪,假日有許多遊客聚集。



    爸媽為了健康,在舅舅位於中興大門附近的土地上種植了一些蔬果,之前都是人蟲共享,收成有限,最後終於還是決定搭起網室,田旁邊剛好有座新建的涼亭,讓辛勤工作後的爸媽有個休息的地方,順便可以欣賞耕作的成果。自從網室做好後,老爸耕作的更勤快,每天都去澆水施肥,坦白說,我覺得沒必要這麼辛苦,去買有機蔬菜吃就好了,否則有時做太累還會閃到腰多得不償失,不過吃自己種植蔬果的成就感是我們這些都市人很難體會的。





    這次返鄉是為老爸慶生,這是用餐地點,我記得小時候,此處是第一銀行的辦公地點,現在已改為花園餐廳,在用餐前,帶女兒到附近閒晃,旁邊有中興圖書館,對面是中興最大的公園,光榮公園,假日聚集相當多的人潮,是中興最熱鬧的地方。





    附近還有中興新村最有名的建築,中興會堂,這裡存在許多我兒時的回憶,看電影、運動會、放煙火都在這裡,以前台灣光復節時,省府就會在此處施放煙火,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在觀眾席看操場上施放的煙火,因為距離相當近,煙火施放時極具震撼感,而且有趣的是,當仰頭看著連續不斷施放的美麗煙火,總忍不住張口發出驚嘆的歡呼聲,同時也吃下不少從空中掉落的煙火灰燼,呵呵。其實對於中興會堂的由來,其實我也不清楚,不過恰巧在用餐地點牆面的懷舊相片中看到其興建由來,原來是民國48年當時的省主席仿照F84戰鬥機機身造型所建造的,是一棟超過50年具有古典優雅特色的公共建築。





下圖是中興會堂與旁邊中興高中間的林蔭大道,在秋天溫暖的陽光下,備感悠閒自在。


    人年紀越大越懷舊,年過40的我已有此傾向,中興新村周遭已有很大的改變,不過村內因屬公有財產,除了公有建物的興建及修繕外,少有變動,趁著景色依舊,想作些紀錄,下次返鄉還要去兒時居住的宿舍及就讀學校拍些相片留念,雖然曾就讀的小學在921時已幾乎全部重建,但還是有些設施尚存,希望能再為童年生長的地方留些紀錄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eremy Huang 的頭像
    Jeremy Huang

    Jeremy Huang的生活、音樂部落格

    Jeremy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