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又練起這首享有小提琴音樂中的舊約聖經之稱的巴哈夏康舞曲(Ciaccona or Chaconne),到底何時接觸這首曲子,記憶已經有些模糊,這也是為什麼要寫blog的原因,留待往後回憶過往的參考,我想應該是在念博士班時吧,印象中在小女出生時,曾練習過這首曲子,但感覺曲子的難度實在太高,再加上後來工作學業兩頭忙,此曲從此束之高閣,而今重拾練習一晃眼也是8年之後了。
這首夏康舞曲是巴哈D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的最後一首,有關巴哈小提琴無伴奏譜集的版本很多,我用的是格拉米恩(I. Glamian)版,後來又參考了謝霖(H. Szeryng)及達維松(W. Davisson)的版本,雖然小提琴家黃輔棠對於格拉米恩的版本多有批評,但可能一開始練的是格氏版,就不太想要重新練習別的版本。此曲譜例,可參考以下網頁,網友說是格式版,但看起來跟我用的版本還是有些差別
http://www.violin.net.cn/bbs/dispbbs.asp?boardID=34&ID=2355&page=5
同樣一首曲子,不同版本會差很多嗎?沒錯,不同版本的巴哈小提琴無伴奏譜集,除了指法、弓法,連音符的表達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,因為巴哈的手稿內並沒有標示指法,且運用了大量的和弦,後代的演奏家即根據個人見解將手稿內容改編成為現在的樂譜,對於我們這種沒有拜師學藝的人而言,對於要選何種版本練習,真有些不知所措,但想到拜師學習,可能因為採用的版本不同,而要全部重新來過,所以暫時還是且戰且走,對於這首曲子,我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嘗試學習,因為我太喜歡這首曲子了,每次聽這首曲子,都會有種莫名的感動,而能完整演奏此曲的心願,也是我持續不斷練琴的動力之一。
最近蠻認真練習Carl Flesch所編的D小調音階,裡面有一堆和絃練習,希望對於練習此曲有所助益,後續會陸續post有關個人對此曲的練習過程。
整理網路上可以找到比較有名的演奏版本
Heifetz版(video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_1hS5LeBm0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ayfIWwtd5A
Milstein版(video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FdbQtu2A4Q&mode=related&search=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dEFedswEX0&mode=related&search=
謝霖版(audio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Z0K00aEqhE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OhIuDTDyzg
當然還有非常多的演奏版本,但最喜歡的還是謝霖版,百聽不膩,但仔細聽網路上的謝霖版跟我目前有的謝霖CD版本,不管是速度及指法(trill部分),感覺還是有所不同,可能是不同時期所灌錄,就像馬友友間隔10年重新灌錄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,這些音樂家對曲子的詮釋,隨著歲月增長而有不同的領悟。
我記得曾經跟某個網友談論,有關樂譜中的指法是否能改變,持不同的見解,從這些演奏版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結論,看過這首樂曲很多版本的演奏(包含DVD),沒有一個演奏家的指法及弓法完全相同的,甚至連同一演奏家不同時期的版本,都會有所改變。不過我想這位網友會持指法不能改變的主因,應該是他小時候是學鋼琴出身,這在小女學鋼琴過程中可以看出端倪,感覺鋼琴譜上標示的指法幾乎沒有太多可調整的空間,一個音一個鍵,不照指法就很難順利彈出該樂段,但小提琴一個音甚至可能在四條弦上不同位置拉出,並發出不同的音色,這些音色也改變樂曲的詮釋方式,所以小提琴的指法有較大的改變空間。原來學習背景的差異對後續事情的觀點有如此明顯的影響。
這首夏康舞曲是巴哈D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的最後一首,有關巴哈小提琴無伴奏譜集的版本很多,我用的是格拉米恩(I. Glamian)版,後來又參考了謝霖(H. Szeryng)及達維松(W. Davisson)的版本,雖然小提琴家黃輔棠對於格拉米恩的版本多有批評,但可能一開始練的是格氏版,就不太想要重新練習別的版本。此曲譜例,可參考以下網頁,網友說是格式版,但看起來跟我用的版本還是有些差別
http://www.violin.net.cn/bbs/dispbbs.asp?boardID=34&ID=2355&page=5
同樣一首曲子,不同版本會差很多嗎?沒錯,不同版本的巴哈小提琴無伴奏譜集,除了指法、弓法,連音符的表達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,因為巴哈的手稿內並沒有標示指法,且運用了大量的和弦,後代的演奏家即根據個人見解將手稿內容改編成為現在的樂譜,對於我們這種沒有拜師學藝的人而言,對於要選何種版本練習,真有些不知所措,但想到拜師學習,可能因為採用的版本不同,而要全部重新來過,所以暫時還是且戰且走,對於這首曲子,我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嘗試學習,因為我太喜歡這首曲子了,每次聽這首曲子,都會有種莫名的感動,而能完整演奏此曲的心願,也是我持續不斷練琴的動力之一。
最近蠻認真練習Carl Flesch所編的D小調音階,裡面有一堆和絃練習,希望對於練習此曲有所助益,後續會陸續post有關個人對此曲的練習過程。
整理網路上可以找到比較有名的演奏版本
Heifetz版(video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_1hS5LeBm0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ayfIWwtd5A
Milstein版(video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FdbQtu2A4Q&mode=related&search=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dEFedswEX0&mode=related&search=
謝霖版(audio)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Z0K00aEqhE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OhIuDTDyzg
當然還有非常多的演奏版本,但最喜歡的還是謝霖版,百聽不膩,但仔細聽網路上的謝霖版跟我目前有的謝霖CD版本,不管是速度及指法(trill部分),感覺還是有所不同,可能是不同時期所灌錄,就像馬友友間隔10年重新灌錄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,這些音樂家對曲子的詮釋,隨著歲月增長而有不同的領悟。
我記得曾經跟某個網友談論,有關樂譜中的指法是否能改變,持不同的見解,從這些演奏版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結論,看過這首樂曲很多版本的演奏(包含DVD),沒有一個演奏家的指法及弓法完全相同的,甚至連同一演奏家不同時期的版本,都會有所改變。不過我想這位網友會持指法不能改變的主因,應該是他小時候是學鋼琴出身,這在小女學鋼琴過程中可以看出端倪,感覺鋼琴譜上標示的指法幾乎沒有太多可調整的空間,一個音一個鍵,不照指法就很難順利彈出該樂段,但小提琴一個音甚至可能在四條弦上不同位置拉出,並發出不同的音色,這些音色也改變樂曲的詮釋方式,所以小提琴的指法有較大的改變空間。原來學習背景的差異對後續事情的觀點有如此明顯的影響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