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一期(1167)商業周刊封面標題是"住在幸福角落",吸引我的注意,特地摘要引用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面對高房價,拒絕當屋奴,你其實有一條通往桃花源的捷徑。本刊從五都近3,608個村里中,透過4階段評選,依據房價負擔合理性、居住機能豐富度、社區凝聚感等,為讀者嚴選「幸福房價比」最高的30處幸福角落。
.........(省略部分文章)
突破傳統購屋迷思:
不只看機能,還要看「幸福房價比」
從汐止伯爵山莊搬出來的袁正崴就說,夢想社區在建商的堅持下不賣投資客,住戶們都是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才進來,這個共識鋪陳了社區住戶的彼此關係,「我真的打算一輩子住在這裡,就算每坪增值到一百萬,也不會想賣。」他篤定的說。
先前住台北市師大路的林惠忠,則是沿著自行車道找房子,因為這和他致力分享的自行車慢騎生活密切相關。
他們不是特例。十一年前搬離台北市大安區,決定落腳大同區的實踐大學博雅學部講師吳宜玲談起當初為何搬家,「我沒有房貸壓力,就覺得這裡(指大稻埕)是台北市唯一有我彰化故鄉味道的地方。」她認為,「除非我的幸福感來自於,住在大安區才表示有成就,是人生的里程碑,」「但我不是。」她堅定的說。
對他們而言,汐止、淡水或大同區的房價並非高不可攀,卻擁有帝寶換不來的幸福感,這類地段,其實也遍布在你我熟悉的都會角落。
然而,幸福感是個人的主觀感受,要如何定義居住的幸福感?
加拿大多倫多羅特曼管理學院創意學教授里察‧佛羅里達(Richard Florida)提出的「幸福地理學」(geography of happiness)這套概念,如今經常被研究城鄉發展與社區營造的學界所引用。
佛羅里達認為,一個居住地的幸福感,是由三大面向所構成:
一、房價必須穩定,因為資產保值,能帶來實質的安全感。
二、住家周遭擁有車站、學校、醫院等基礎公共建設與生活機能,提供充足的便利性。
三、須提升心靈滿足感,如增進創造人際滿足感的良好社區關係等軟性機能。
依循「幸福地理學」概念,經濟學人資訊社(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)根據政治穩定、文化與環境、教育與基礎設施四大指標,每年評選出全球最適合人居城市。另外,《CNNMoney》的年度全美百大最適合人居城市,則再加進社區關係親密度指標做為評選標準,如對單身者而言,約會機會是否充分等的軟性指標。
那麼,台灣的幸福角落在哪裡?《商業周刊》此次與信義房屋、永慶房仲大型房仲業者合作,從新五都(台北市、新北市、台中市、台南市、高雄市)總計三千六百零八個村里當中,透過四階段評選,找出屬於台灣人的幸福角落。以五都為主,是因為五都吸納超過全台六成人口,為台灣受薪階級主要的居住城市。
四階段評選包括:
第一,看房價所得比。我們只保留當地成屋總價不超過家戶平均年所得七倍、或每月房貸不超過家庭收入三成的地區。因為,「當個窮得只剩下房子」的屋奴,絕不會讓人擁有幸福。
第二,看交通便利性;
第三,看教育、醫療、商圈等生活機能;
第四,看社區氣氛。本刊記者透過實地採訪、電訪,了解社區凝聚力。
最後再以就業人口分布,與全台受薪族的實際居住需求,進行數量微調,嚴選三十個台灣「幸福房價比」最高的區域,並將之稱作台灣的「幸福角落」。
要有幸福感,首先,得破除傳統的購屋迷思——高價格不等於擁有幸福。
幸福居因子一:房價合理,不破壞生活品質
曾擔任營建署長的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副教授林欽榮即指出,最近無殼蝸牛再度上街,一方面雖呈現北部都會區的高房價困境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其實也反映出「多數購屋者只從資產交換價格的單一面向,認知房地產商品,」這指的是,自住型購屋者竟然也抱著投資客的心態買屋,卻忽視房子存在最重要的價值——在於能否替每天生活在其中的人們,創造出更多的幸福感。
從事無住屋運動多年的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也提到,台灣多數都會地區的受薪階級,面對高房價之所以產生巨大焦慮感,普遍存在的迷思是,在選擇居住地點時,不只考量居住的使用需求,更在乎日後增值的投資性需求;但隨台北縣市房價已攀上歷史高點,要實現這樣的購屋邏輯,機率已經越來越小,「現階段如果是自住,就不要期待增值,最重要的是找符合自己需求的生活環境,租屋也是選項。」他建議。
事實上,高房價不但帶給買屋者極大壓力,經常還是破壞居住幸福感的劊子手,就算老屋交易價格越來越高,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卻是背道而馳,天母就是一例。
住在天母超過二十年的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即感嘆,建商炒樓將天母地區房價拱上新高,但住在天母的幸福感卻只剩下一半。
劉維公回憶,過去天母社區的迷人之處,在於有逛不完好吃、好玩的個性商店,以及每個街廓隨處可見的綠地,但由於店面租金隨房價高漲,個性小店紛紛不敵房租壓力結束營業,造成天母天價店面卻總是空置的詭異現象,甚至,這一波房價飆漲,連帶使得天母綠地一塊塊都圈起圍籬,當地的美式生活風格,只能成為老天母人一去不復返的追憶。
幸福居因子二:緊密的社區關係,成為支持體系
若不該期待買屋增值,那麼,居住的幸福感究竟來自哪裡?是能夠同時擁有五大生活機能(交通、醫院、購物、學區、公園)?對此,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主任王本壯認為,隨著新五都形成,各地政府將持續投資都會交通網,全台都會區的交通便捷性會更高,連帶使五都生活機能相差有限;而佛羅里達在《尋找你的幸福城市》書中也指出,現代化城市標準化的服務和產品多如過江之鯽,基本需求只會越來越容易獲得滿足。
意即,生活機能逐漸變成幸福角落的基本條件,若要加分,還得有其他幸福因子才行。
加分項是什麼?根據佛羅里達與蓋洛普民調在全美八千個社區所進行的「地方與幸福」大型調查發現,居住的幸福感,絕大部分取決於人際關係品質,能否與鄰人來往、深度互動,才是決定我們在社區裡是否住得愉快、滿意,最重要的因素。
王本壯也指出,台灣未來將出現都會區擴大、交通更趨便捷,但人口數卻逆向減少的情形,這個趨勢透露,都會區居民可選擇的居住地理環境將變多,因此,未來不動產資產保值性比較關鍵,將是那個社區的群聚品質的優良。
既然,人際互動是居住幸福感的要素,「好鄰居指數」就要考慮在內。王本壯舉例,如果社區關係緊密,若有臨時的托育需求,或銀髮族的安全照護,好鄰居是最佳的支持體系。
他以自己的購屋經驗為例,去年初因應小孩就學需求,從苗栗回台北覓屋,挑房子時除了看學區和交通機能,更重視鄰居是住怎樣的人,五家替他找屋的仲介公司,最後幫他完成交易的,不是提供最超值物件的仲介,而是能回報他樓上樓下、左鄰右舍住怎樣家庭的經紀人。
幸福居因子三:訂製個人化幸福指數
佛羅里達的研究還提出另一個有趣的觀點,那就是以「同性戀者及波西米亞人聚居指數」(編按:指的是當地從事藝術創作、設計、媒體工作,以及自覺同性戀身分的社區居民比率)代表社區居民的開放性指標。佛羅里達追蹤研究發現,以全美社區為樣本,房價上漲和組成居民存在正關聯性的變數,一是收入,另一就是該指標。換言之,你的鄰居住怎樣的人,攸關你日後賣房子能換回多少錢。
.........(省略部分文章)
或許,你未必完全認同「好鄰居指數」、「狀元指數」、「籃球場指數」、「微笑指數」帶來的幸福感;但毫無疑問的,你也可以幫自己和家人量身訂製專屬的幸福居指數。一旦開始思考日常幸福的優先次序,會發現,覓得幸福居其實並不難。
延伸閱讀: 4階段篩選,發現幸福角落
母體:年底將誕生的新五都(台北市、新北市、台中市、台南市、高雄市)中,共計3,608個村里
1.房價超過年所得7倍,淘汰!
先以房價年所得比不超過成屋總價7倍、或平均貸款負擔率不超過家戶收入3成為上限,再尋找當地約30坪中古大樓,1年有效成交件數5件以上的地區
第一階段篩選出430個區域
(註:主計處統計2008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:台北市127萬元、新北市97萬元、台中市92萬元、台南市92萬元、高雄市96萬元)
2.交通不便利,淘汰!
檢視交通便利性(距捷運站步行不超過15分鐘和接近主要交通幹道等條件)
第二階段再篩選出167個區域
3.生活機能不強,淘汰!
尋找區域附近符合醫療、學區、公園、百貨商場、政府機關等生活機能項目,以能符合3項以上為標準
第三階段再篩選出58個區域
4.具社區特色,勝出!
由本刊記者群親訪當地居民,了解社區凝聚力、人際關係、在地文化等。最後考慮就業人口分布,與全台受薪族的實際居住需求,進行數量微調
最後篩選出30個幸福角落
以上文章詳細全文可在以下網址查閱
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39788&p=1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另外,周刊還有一篇無電子檔之文章,簡單摘要 ,給想要找房子的網友參考
幸福指數檢測
"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徑"
你家的幸福指數高嗎,檢測一下周邊條件,符合項目越多,幸福指數可能就越高
1.陽光綠地指數(公園綠地及日照)
2.治安指數
3.醫療指數
4.交通指數
5.做菜指數(菜市場或超市)
6.健身指數
7.好鄰居指數
8.教養指數(學校或托育機構)
9.咖啡香指數(咖啡館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查了雜誌公布其所嚴選的30個幸福角落(網頁上似乎未公布,只能由紙本得知),幸運的,我的房子剛好座落在其中的兩個角落,不過第一間房子當初主要是為了托嬰方便,所以就近在保母家附近購屋,雖然也考量了一些交通便利性等因素,但還是因為經濟基礎尚欠穩定的情形下不得不的選擇,後來房價是真的漲了不少,但多少帶點運氣吧,倒不像買第二間房子時是經過比較深思熟慮後的自主性選擇,基本上我購屋時的考量點與這篇文章所提論點幾乎相同,不過我覺得應該不是我有先見之明,只能說回歸自身價值觀的判斷及對生活品質的渴望罷了。
另外,周刊所公布幸福角落的房價可能跟現況有些差距,像所提台北縣三重市公所附近每坪14-18萬的價錢,可能連老公寓都買不到了,就當參考囉。還有若以我的觀點,上述幸福指數重要性的排序應該為(1)交通(2)陽光綠地(3)治安(4)做菜(5)教養(6)健身(7)醫療(8)好鄰居,至於咖啡香就不會考慮,當然是現在的觀點,等我老了,醫療可能就是排第一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面對高房價,拒絕當屋奴,你其實有一條通往桃花源的捷徑。本刊從五都近3,608個村里中,透過4階段評選,依據房價負擔合理性、居住機能豐富度、社區凝聚感等,為讀者嚴選「幸福房價比」最高的30處幸福角落。
.........(省略部分文章)
突破傳統購屋迷思:
不只看機能,還要看「幸福房價比」
從汐止伯爵山莊搬出來的袁正崴就說,夢想社區在建商的堅持下不賣投資客,住戶們都是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才進來,這個共識鋪陳了社區住戶的彼此關係,「我真的打算一輩子住在這裡,就算每坪增值到一百萬,也不會想賣。」他篤定的說。
先前住台北市師大路的林惠忠,則是沿著自行車道找房子,因為這和他致力分享的自行車慢騎生活密切相關。
他們不是特例。十一年前搬離台北市大安區,決定落腳大同區的實踐大學博雅學部講師吳宜玲談起當初為何搬家,「我沒有房貸壓力,就覺得這裡(指大稻埕)是台北市唯一有我彰化故鄉味道的地方。」她認為,「除非我的幸福感來自於,住在大安區才表示有成就,是人生的里程碑,」「但我不是。」她堅定的說。
對他們而言,汐止、淡水或大同區的房價並非高不可攀,卻擁有帝寶換不來的幸福感,這類地段,其實也遍布在你我熟悉的都會角落。
然而,幸福感是個人的主觀感受,要如何定義居住的幸福感?
加拿大多倫多羅特曼管理學院創意學教授里察‧佛羅里達(Richard Florida)提出的「幸福地理學」(geography of happiness)這套概念,如今經常被研究城鄉發展與社區營造的學界所引用。
佛羅里達認為,一個居住地的幸福感,是由三大面向所構成:
一、房價必須穩定,因為資產保值,能帶來實質的安全感。
二、住家周遭擁有車站、學校、醫院等基礎公共建設與生活機能,提供充足的便利性。
三、須提升心靈滿足感,如增進創造人際滿足感的良好社區關係等軟性機能。
依循「幸福地理學」概念,經濟學人資訊社(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)根據政治穩定、文化與環境、教育與基礎設施四大指標,每年評選出全球最適合人居城市。另外,《CNNMoney》的年度全美百大最適合人居城市,則再加進社區關係親密度指標做為評選標準,如對單身者而言,約會機會是否充分等的軟性指標。
那麼,台灣的幸福角落在哪裡?《商業周刊》此次與信義房屋、永慶房仲大型房仲業者合作,從新五都(台北市、新北市、台中市、台南市、高雄市)總計三千六百零八個村里當中,透過四階段評選,找出屬於台灣人的幸福角落。以五都為主,是因為五都吸納超過全台六成人口,為台灣受薪階級主要的居住城市。
四階段評選包括:
第一,看房價所得比。我們只保留當地成屋總價不超過家戶平均年所得七倍、或每月房貸不超過家庭收入三成的地區。因為,「當個窮得只剩下房子」的屋奴,絕不會讓人擁有幸福。
第二,看交通便利性;
第三,看教育、醫療、商圈等生活機能;
第四,看社區氣氛。本刊記者透過實地採訪、電訪,了解社區凝聚力。
最後再以就業人口分布,與全台受薪族的實際居住需求,進行數量微調,嚴選三十個台灣「幸福房價比」最高的區域,並將之稱作台灣的「幸福角落」。
要有幸福感,首先,得破除傳統的購屋迷思——高價格不等於擁有幸福。
幸福居因子一:房價合理,不破壞生活品質
曾擔任營建署長的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副教授林欽榮即指出,最近無殼蝸牛再度上街,一方面雖呈現北部都會區的高房價困境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其實也反映出「多數購屋者只從資產交換價格的單一面向,認知房地產商品,」這指的是,自住型購屋者竟然也抱著投資客的心態買屋,卻忽視房子存在最重要的價值——在於能否替每天生活在其中的人們,創造出更多的幸福感。
從事無住屋運動多年的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也提到,台灣多數都會地區的受薪階級,面對高房價之所以產生巨大焦慮感,普遍存在的迷思是,在選擇居住地點時,不只考量居住的使用需求,更在乎日後增值的投資性需求;但隨台北縣市房價已攀上歷史高點,要實現這樣的購屋邏輯,機率已經越來越小,「現階段如果是自住,就不要期待增值,最重要的是找符合自己需求的生活環境,租屋也是選項。」他建議。
事實上,高房價不但帶給買屋者極大壓力,經常還是破壞居住幸福感的劊子手,就算老屋交易價格越來越高,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卻是背道而馳,天母就是一例。
住在天母超過二十年的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即感嘆,建商炒樓將天母地區房價拱上新高,但住在天母的幸福感卻只剩下一半。
劉維公回憶,過去天母社區的迷人之處,在於有逛不完好吃、好玩的個性商店,以及每個街廓隨處可見的綠地,但由於店面租金隨房價高漲,個性小店紛紛不敵房租壓力結束營業,造成天母天價店面卻總是空置的詭異現象,甚至,這一波房價飆漲,連帶使得天母綠地一塊塊都圈起圍籬,當地的美式生活風格,只能成為老天母人一去不復返的追憶。
幸福居因子二:緊密的社區關係,成為支持體系
若不該期待買屋增值,那麼,居住的幸福感究竟來自哪裡?是能夠同時擁有五大生活機能(交通、醫院、購物、學區、公園)?對此,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主任王本壯認為,隨著新五都形成,各地政府將持續投資都會交通網,全台都會區的交通便捷性會更高,連帶使五都生活機能相差有限;而佛羅里達在《尋找你的幸福城市》書中也指出,現代化城市標準化的服務和產品多如過江之鯽,基本需求只會越來越容易獲得滿足。
意即,生活機能逐漸變成幸福角落的基本條件,若要加分,還得有其他幸福因子才行。
加分項是什麼?根據佛羅里達與蓋洛普民調在全美八千個社區所進行的「地方與幸福」大型調查發現,居住的幸福感,絕大部分取決於人際關係品質,能否與鄰人來往、深度互動,才是決定我們在社區裡是否住得愉快、滿意,最重要的因素。
王本壯也指出,台灣未來將出現都會區擴大、交通更趨便捷,但人口數卻逆向減少的情形,這個趨勢透露,都會區居民可選擇的居住地理環境將變多,因此,未來不動產資產保值性比較關鍵,將是那個社區的群聚品質的優良。
既然,人際互動是居住幸福感的要素,「好鄰居指數」就要考慮在內。王本壯舉例,如果社區關係緊密,若有臨時的托育需求,或銀髮族的安全照護,好鄰居是最佳的支持體系。
他以自己的購屋經驗為例,去年初因應小孩就學需求,從苗栗回台北覓屋,挑房子時除了看學區和交通機能,更重視鄰居是住怎樣的人,五家替他找屋的仲介公司,最後幫他完成交易的,不是提供最超值物件的仲介,而是能回報他樓上樓下、左鄰右舍住怎樣家庭的經紀人。
幸福居因子三:訂製個人化幸福指數
佛羅里達的研究還提出另一個有趣的觀點,那就是以「同性戀者及波西米亞人聚居指數」(編按:指的是當地從事藝術創作、設計、媒體工作,以及自覺同性戀身分的社區居民比率)代表社區居民的開放性指標。佛羅里達追蹤研究發現,以全美社區為樣本,房價上漲和組成居民存在正關聯性的變數,一是收入,另一就是該指標。換言之,你的鄰居住怎樣的人,攸關你日後賣房子能換回多少錢。
.........(省略部分文章)
或許,你未必完全認同「好鄰居指數」、「狀元指數」、「籃球場指數」、「微笑指數」帶來的幸福感;但毫無疑問的,你也可以幫自己和家人量身訂製專屬的幸福居指數。一旦開始思考日常幸福的優先次序,會發現,覓得幸福居其實並不難。
延伸閱讀: 4階段篩選,發現幸福角落
母體:年底將誕生的新五都(台北市、新北市、台中市、台南市、高雄市)中,共計3,608個村里
1.房價超過年所得7倍,淘汰!
先以房價年所得比不超過成屋總價7倍、或平均貸款負擔率不超過家戶收入3成為上限,再尋找當地約30坪中古大樓,1年有效成交件數5件以上的地區
第一階段篩選出430個區域
(註:主計處統計2008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:台北市127萬元、新北市97萬元、台中市92萬元、台南市92萬元、高雄市96萬元)
2.交通不便利,淘汰!
檢視交通便利性(距捷運站步行不超過15分鐘和接近主要交通幹道等條件)
第二階段再篩選出167個區域
3.生活機能不強,淘汰!
尋找區域附近符合醫療、學區、公園、百貨商場、政府機關等生活機能項目,以能符合3項以上為標準
第三階段再篩選出58個區域
4.具社區特色,勝出!
由本刊記者群親訪當地居民,了解社區凝聚力、人際關係、在地文化等。最後考慮就業人口分布,與全台受薪族的實際居住需求,進行數量微調
最後篩選出30個幸福角落
以上文章詳細全文可在以下網址查閱
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39788&p=1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另外,周刊還有一篇無電子檔之文章,簡單摘要 ,給想要找房子的網友參考
幸福指數檢測
"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徑"
你家的幸福指數高嗎,檢測一下周邊條件,符合項目越多,幸福指數可能就越高
1.陽光綠地指數(公園綠地及日照)
2.治安指數
3.醫療指數
4.交通指數
5.做菜指數(菜市場或超市)
6.健身指數
7.好鄰居指數
8.教養指數(學校或托育機構)
9.咖啡香指數(咖啡館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查了雜誌公布其所嚴選的30個幸福角落(網頁上似乎未公布,只能由紙本得知),幸運的,我的房子剛好座落在其中的兩個角落,不過第一間房子當初主要是為了托嬰方便,所以就近在保母家附近購屋,雖然也考量了一些交通便利性等因素,但還是因為經濟基礎尚欠穩定的情形下不得不的選擇,後來房價是真的漲了不少,但多少帶點運氣吧,倒不像買第二間房子時是經過比較深思熟慮後的自主性選擇,基本上我購屋時的考量點與這篇文章所提論點幾乎相同,不過我覺得應該不是我有先見之明,只能說回歸自身價值觀的判斷及對生活品質的渴望罷了。
另外,周刊所公布幸福角落的房價可能跟現況有些差距,像所提台北縣三重市公所附近每坪14-18萬的價錢,可能連老公寓都買不到了,就當參考囉。還有若以我的觀點,上述幸福指數重要性的排序應該為(1)交通(2)陽光綠地(3)治安(4)做菜(5)教養(6)健身(7)醫療(8)好鄰居,至於咖啡香就不會考慮,當然是現在的觀點,等我老了,醫療可能就是排第一了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